被盗汉墓出土了几块玻璃,考古学家却视为宝

嘉靖皇帝竟然有放大镜!看着《大明王朝》里嘉靖皇帝气冲冲地察看浙江织造局的账目时拿着放大镜,我一进无法接受,不会吧?明朝就有放大镜啦?(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后来想想前几天写了篇明朝时已有眼镜,也就不觉得奇怪了。眼镜在宋朝时即已传入,那放大镜,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查一查,发现时间竟然比眼镜还久远。东汉广陵王刘荆墓里出土了一件金圈嵌水晶石的放大镜,据说,可以把字体放大五六倍。很多网友认为,中国至少在东汉初就可以加工磨制水晶石凸透镜片了——自豪感陡然爆棚。不过,与普通网友迥异,专业的考古学家们对这件物品的兴趣,很小。在南京博物院对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也就是刘荆墓)的发掘报告里,对此件物品的描述只有一句话——嵌水晶泡金圈一件,直径1.3厘米,全重2.3克。(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更让他们感兴趣的,却是三块破玻璃片。玻璃片之所以破了,与年代久远关系很大,同此墓已然被盗也不无关系,很可能是被摸金校尉们打碎的。为何他们如此重视三块玻璃呢?其一,玻璃在汉朝,乃是宝物,并非一般人用得起来。西汉《盐铁论》中有记,“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说的是,汉朝用丝织品便能换到匈奴等国不知花了多少人力物力才造出来的物品,而且,通过与域外各国的贸易,换回了琉璃等物,成为国家的宝贝。琉璃在当时便是玻璃的称呼。有人要说了,中国早就会造玻璃了,出土过西周的玻璃珠和玻璃管呢!确实如此。但很多物品,外表看起来是一样的,为何价格差距很大呢?当然就是制造工艺导致内里不同啦。单看表面,都光鲜,用起来,大不同。为了测试这几块玻璃到底是中国自制还是进口的,他们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硅和钙的成分占比最大。这就与古罗马暗蓝色玻璃成分类似了。而中国固有的琉璃,作为对比物的汉武帝茂陵出土的琉璃璧的化学成分,却以铅和钡为主。西方的是硅钙玻璃,而中国的是铅钡玻璃。也许你要说了,这些考古学家为何这么无聊啊?证明它是外国传进来的有什么意义吗?这就是说到了他们之所以不厌其烦用图表与几百文字证明这几块破琉璃来历的第二个原因——以此来说明,当时汉朝与西域以及更远区域的贸易,是很活跃的。(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想想乾隆皇帝吧,说我大清无所不有,你们来拜拜我,观观光可以,做生意,就不要了吧?然汉、唐之强大,正在于兼容并蓄。李斯在《谏逐客书》里有写,“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乾隆皇帝在接见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的时候,肯定没有想起这句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