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先后在不同章节中,由浅入深介绍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其中复分解反是最难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各类模拟试卷和中考试卷的命题者的首选难题和压轴题。教师常常困惑于如何才能把概念讲清楚,学生遇到此类题目更是心中乱成一团麻。
一、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中考#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CB如HCl+NaOH===NaCl+H2O
“里应外合,化合价不变。”即靠近加号的两种离子结合成CB,远离加号的两种离子结合成A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不发生变化。
反应物要能溶于水或酸;生成物要有气体、沉淀或水。
掌握了以上复分解反应的有关概念后,学生会觉得不过如此,然而,真正遇到题目时才知道,这仅仅是一点皮毛。为了真正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必须从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入手。
二、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1.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复分解反应主要发生在酸碱盐之间,要理解其实质,先得理解酸碱盐的解离和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酸碱盐在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会解离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并不是以分子存在的,而是以离子形式可以自由移动的,所以这些溶液都能导电。
2.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交换和离子减少
而酸碱盐之间要想发生复分解反应,反应物能溶于水是反应的前提,因为能常溶于水,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间交换才成为可能。如果反应物中就算有一种物质不能溶于水或酸,那么离子交换将不可能进行,复分解反应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如CaCO3和NaOH不能发生反应,因为CaCO3是不溶于水的沉淀,它的阴阳离子被静电引力束缚着,不能解离出来,因此也就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了。
那么,是不是两种物质都能溶于水,都能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就一定能够发生反应呢?其实也不尽然。如H2SO4和NaCl虽然都能溶于水,能形成自由移动的H+、SO42-、Na+、Cl-,但四种离子无法重新结合成可以让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的物质,所以这四种阴阳离子只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也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因此,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通过阴阳离子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化合物必须能使溶液中的离子数目减少了,复分解反应才能进行。
那么,离子从溶液中减少数目有哪些途径呢?这就是反应条件中说的“沉淀、气体或水”。也就是说,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只有通过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这三种途径,才能使溶液中的离子数目发生减少。
理解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后,也就不难理解复分解反应为什么必须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才能发生的原因了。
三、记住部分常见酸碱盐溶解性表是关键
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时,初学的学生苦于不知道反应物中哪些是可溶的,哪些是不溶的,生成物中哪些物质是沉淀,该不该标沉淀符号,而对于生成气体或水,学生是可以一眼看出来的。所以说,记住溶解性表至关重要。
多年来,我给学生总结了酸碱盐溶解性口诀,以帮助记忆,口诀如下:
“钾钠铵钡四碱溶,钾钠铵硝盐全溶,盐酸盐,除银盐,硫酸盐,除钡盐,碳酸盐,唯有钾钠铵可溶”
有些学生虽然记住了口诀,但是在具体题目中,灵活运用能力差,所以我又重点强调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八大沉淀:BaSO4和AgCl是白色沉淀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CaCO3、BaCO3、Mg(OH)2、Al(OH)3四种沉淀也是白色,但能溶于酸;Cu(OH)2为蓝色沉淀、Fe(OH)3为红褐色沉淀,也能溶于酸。初中阶段记住这八种沉淀也就够用了。
四、复分解反应共有五种类型
(1)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如:Fe2O3+6HCl===2FeCl3+3H2O
(2)酸+碱→盐+水
如:H2SO4+2NaOH===Na2SO4+2H2O
(3)酸+盐→新酸+新盐
如:HCl+AgNO3===AgCl↓+HNO3
(4)碱+盐→新碱+新盐
如:2NaOH+CuSO4====Cu(OH)2↓+Na2SO4
(5)盐+盐→新盐1+新盐2
如:Na2SO4+BaCl2====BaSO4↓+2NaCl
五、中考试卷中的复分解题型
近几年来,安徽省中考化学的题型是相对稳定的,第9题选择题常常是选择适当的试剂来除杂质,就会涉及到复分解反应。第十三题是流程图题,也经常涉及到复分解反应议程式的书写。第十四,十五题是科学探究题,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是多年考察的重点和难点。第十六题是计算题,也经常用到复分解反应的化学议程式来计算。在试卷中占的比例接近30%。我让学生记住常见反应的离子对是关键:H+—OH-、H+—CO32-、Ca2+—CO32-、Ba2+—CO32-、Ba2+—SO42-、Ag+—Cl-、Mg2+—OH-、Al3+—OH-、Cu2+—OH-、Fe3+—OH-、NH4+—OH-。学生就能迅速地找到适当的试剂,使不需要的离子转化成气体、沉淀或者水进行分离。
本文由初中化学大师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