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陶的药理学笔记药物游离态or盐型,实验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小分子化合物在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的物理化学属性,如稳定性、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直接影响着其在实验和临床应用中的表现[1]。

在实验操作中,选择合适的化学形态对于确保化合物最终的应用效果至关重要。本期,小陶将与大家一起探讨游离态与盐型小分子化合物的区别及其特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它们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化合物的游离态和盐型

1)游离态:

通常指药物的原始形态,未与任何其他离子结合。它们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可能因化合物而异。

2)盐型:

是药物与酸或碱形成的盐。这些盐通常具有比游离态更好的溶解性、吸收性和稳定性。

在化学研究中,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会离解出所有的离子。阳离子当中,钠离子、钾离子及铵离子的盐均可溶于水;而阴离子中,硝酸盐离子及碳酸氢盐离子的盐类可在水中溶解。除了硫酸钡、硫酸钙及硫酸铅外,大部份的硫酸盐离子的盐类也都可以溶于水。这也正是盐型的溶解性更好的原因。

如何选择?

常用的成盐剂为氯离子和钠离子。盐酸(HCl)是安全的,而氯在动物体内含量丰富,是一个非常便捷的选择,而且由于它是一种强酸,它会与大多数碱性化合物形成盐。反之,对于酸性药物,钠盐占主导地位,因为它也丰富且安全。如果盐酸盐或钠盐不成功,还有很多其他选择,比如硫酸盐、磷酸盐、钾盐、钙盐等。

由于盐具有根据所需的药物功能去设计原料药的能力,因此在制药行业中被广泛使用,据统计,超过50%的药物分子是以盐的形式给药的[2]。成盐是提高药物化合物溶解度和溶解速率的常用方法,对于水溶度中等至低的化合物特别重要,成盐后可以改善有问题的难溶性化合物的药物释放,且成盐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影响不大。

例如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内源性2′,3′-环鸟苷腺苷酸(2′,3′-cGAMP),其钠盐形式(2′,3′-cGAMPsodium)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比游离态更好,故科研使用频率也会更高(游离态溶解度1mg/mL,钠盐形式溶解度45.0mg/mL)。

已报告的不同盐基药物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表明,尽管虽然不同盐基水溶性也不同,但尚未有报道显示它们的生物利用度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碱性抗高血压剂的不同成盐形式,固有的溶解速率显著不同,未见报告生物利用度改变。已有文献报道萘夫胺的草酸盐和柠檬酸盐的生物利用度没有差异,以及健康志愿者在口服奎宁的盐酸盐、硫酸盐和碳酸乙酯盐后,奎宁的Cmax、Tmax或AUC没有显著差异[3,4]。

▲与游离碱形式相比成盐后药物释放的改善

为什么盐形式的化合物更受欢迎?

盐型通常更易于处理和配制,特别是在药物制剂中。随着小分子化药研发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分子正面临着分子结构导致的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有限的困境,限制了药物预期药效的实现。

关于改善溶解度的方法,优先的就是在活性药物成分(API)层面以考虑成盐或成共晶的方式,盐型的选择通常基于其对药物的整体性能的改善,包括吸收率、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因此,在药物化学和药物开发中,盐形式的化合物通常比游离态更受欢迎。

小结

在选择小分子化合物时,其稳定性、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盐型由于其改进的物理化学特性,如更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通常是科研工作者的首选。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药物都适合形成盐,这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和预期用途。在某些情况下,游离态的药物可能更为合适。此外,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难溶性或者不稳定性的化合物时,欢迎联系陶术生物的工作人员~

参考资料:

[1]ElderDP,HolmR,DiegoHL.Useofpharmaceuticalsaltsandcocrystalstoaddresstheissueofpoorsolubility.IntJPharm.;(1):88-.doi:10./j.ijpharm..11.

[2]WilliamsHD,TrevaskisNL,CharmanSA,etal.Strategiestoaddresslowdrugsolubilityindiscoveryanddevelopment.PharmacolRev.;65(1):-.doi:10./pr..

[3]DuongTV,NguyenHT,TaylorLS.Combiningenablingformulationstrategiestogeneratesupersaturatedsolutionsofdelamanid:Insitusaltformationduringamorphoussoliddispersionfabricationformorerobustreleaseprofiles.EurJPharmBiopharm.;:-.doi:10./j.ejpb..04.

[4]RiikonenJ,XuW,LehtoVP.Mesoporoussystemsforpoorlysolubledrugs-recenttrends.IntJPharm.;(1):-.doi:10./j.ijpharm..1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