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化学推断题典型案例分享

在大多数省市的中考理科综合试卷的主观题部分,有这样一类综合性稍强一些的题型——化学推断题。而这类题型,往往是一部分甚至更多考生“感到头痛的软肋”。

实际上,面对这种在过去几个学期从未见过的题型,大家不必对此感到过于发愁。一方面,任何水平的考生面对中考题型都要经历“由生到熟”的过渡;另一方面,大家可用如下三种方法来让自己在备考阶段更好地适应化学推断题:

1、熟悉每个单元所提到的不同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意了解不同物质之间以及相近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

2、熟悉每个单元所提到的一些化学物质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因为有些时候,需要考生通过“某个特征条件”来准确地定位到某个具体的化学物质;

3、在课下多练习“化学推断题”相关习题,并适当注意总结,毕竟只有练习得越多,自己对这类题型的中考命题规律才会把握得更加熟练、更加全面,自己做这类题型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升;

4、熟悉化学教材附录中的“酸碱盐溶解性表”,以此则能够更好地把握题目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下面分享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化学推断题典型案例,愿这两个典型案例能够对各位中考学子的复习备考过程有所帮助、提高。

典型案例一

做这类化学推断题,关键要做到“笔迹与思想同步”,即一边推断一边用笔把自己的推断结果体现在图表上,才能够让自己的推断过程在“逐层展开”的同时逐渐接近真相。因此,那些用答题卡答主观题的考生可直接用铅笔把自己一步一步的推断过程写在试卷上;而那些“直接用试卷来答主观题”的考生,则建议把试卷上的推断图表抄在草稿纸上,这样便能够直接在草稿纸上体现出自己的每一步推断过程。

用这样的办法,也更有利于考生到后面“验证自己先前的推断”是否正确。一旦突然发现自己的推断错误之处,也可以直接在草稿纸上把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之后,大家再一步步去找物质推断的突破口。对上面这道题,通过“蓝色沉淀”这一提示,大家可想到,沉淀一定是铜盐,且氢氧化铜、碳酸铜均有可能。但是,一些经常刷题zh的学生能够想到,根据大家平日里的做题规律以及各地中考命题规律可推断出,氢氧化铜出现的概率更大一些,因此大家可先默认这个蓝色沉淀D为氢氧化铜。

之后便可判断出,ABC物质中均含有铜元素。A物质在反应的最前端,那么可初步判断A物质最有可能为Cu单质。大家进一步猜想,Cu单质与氧气E反应生成氧化铜(为物质I)。

F是最常用的溶剂,那么F一定是水。

而在反应5当中既然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那么反应5一定是复分解反应,那么C、G中至少有一个物质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根据对F物质的初步推断,可进一步推断出一定是F物质反应后生成的G物质含有氢氧根,那么水和什么物质会生成碱呢?这时候,大家便可想到水与氧化钙发生的化合反应(反应4),进而判断出G物质为氢氧化钙。

根据前面的推断,B、C物质一定都是含有铜离子的溶液,大家便可直接想到硫酸铜、氯化铜溶液。那么,BC究竟哪一个是硫酸铜、哪一个是氯化铜呢?这时候,大家便需要去判断出反应3的过程。

若认为“氯化铜生成硫酸铜”,那么需要加入银盐硝酸银溶液,而加入后却只能生成硝酸铜,而不是硫酸铜,故此种可能性排除。因此,反应3为硫酸铜反应生成氯化铜的过程,进而判断出B物质为硫酸铜,C物质为氯化铜。在反应3中,B物质若想要生成氯化铜,则需要加入氯化钡溶液,才能够因生成“硫酸钡沉淀”而发生此复分解反应。

下一步,氯化铜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H物质为氯化钙溶液。

再根据已经有的CGDH物质,可直接判断出J物质为稀盐酸溶液HCl,这里大家要注意上、下两个反应虽然都用到了盐酸溶液HCl,但是在上、下两个反应中,箭头所指的反应方向却是截然相反的。

再结合前面判断出的I物质为CuO,以及B物质为硫酸铜,所加入的K物质为稀硫酸溶液。

J、K两种物质的共同特性,则是“两者都是含有氢离子的酸性溶液”。

当大家能够确认自己的每一步推断过程都能够在这个反应图表中串联起来,且每一步推断都符合题意条件后,再根据自己的推断结果,在答题卡上(或试卷上)来完成正式作答。

典型案例二

同之前第一个例子,可初步推断出K沉淀为氢氧化铜沉淀。

AB两物质为液态,且组成元素相同,由此大家可直接想到“双氧水分解”这个反应,故判断出A物质为过氧化氢,B物质为水,因此C物质为氧气。

既然DIK物质为同一种物质,如果K物质为氢氧化铜,那么DI物质则均为碱溶液。水怎样直接生成碱溶液呢?这时候大家可想到水与氧化钙化合后生成氢氧化钙,故D物质为氢氧化钙,基本用途为“改善酸性土壤”。

既然后面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且I物质(碱溶液)中不含铜元素,那么J物质中一定含有铜离子。由此大家进一步推断,C氧气反应后所生成的物质E一定是铜盐或氧化铜,既然E物质由氧气直接生成,那么,E则可判断为氧化铜CuO,毕竟在大家所认知的范围内,由氧气很难直接生成铜盐溶液。

既然已经判断出E物质为CuO,那么若想在后面生成含有铜离子的盐溶液J,则加入的G物质一定是酸溶液。到底G物质是稀盐酸还是稀硫酸呢?

大家可先顺着“G物质为稀盐酸”的步骤向下推断,那么生成的J物质为氯化铜,经过复分解反应后生成的L为“氯化某”,这点与题目中的条件“L物质有三种元素”不符合,故排除此种假设。由此可判断出G物质为稀硫酸,反应5为氧化铜与稀硫酸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生成J物质硫酸铜、B物质水。

再根据上面的推断过程,反应1为分解反应,反应2为化合反应,那么这个图表中唯独缺少的反应类型,则是置换反应。

当大家把自己推断出的每一种物质代入图表,确认检查后没问题且全符合题意之后,再按照自己的推断过程,直接在答题卡上或试卷上完成对应的填空过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7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