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7.html
“同济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罗南陔
年10月,辗转万里,历经吴淞到上海市区、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云南昆明。自年始,在外漂泊三年之久的同济大学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下书桌,潜心教学和研究的地方——李庄。李庄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宜宾东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美誉。
在当时人口不足的李庄,全力接纳下同济大学,对外展示出了自身开阔的胸襟和气度。为了接纳同济师生,“九宫十八庙”悉数腾出。李庄人请出了殿堂庙宇中的菩萨,腾出了自己的家和院子,迎接同济大学师生的到来。同济大学校本部设在禹王宫(今慧光寺),工学院在东岳庙,理学院在南华宫,医学院在祖师殿……师生们的住宿靠租用大户人家的私宅民院来解决。在那段岁月,李庄人口最盛时增至余人。
“各公私处所均已不顾一切困难,先后将房舍让出,交付同大,而粮税分柜独延宕不迁……该祠既属公产,主权应属本镇全体人士……维护教育,繁荣地方,其责端在绅等,万难坐视。……当此非常时期,官民同有协助政府,完成抗战之义务。绅等之所以积极协助同大者,良以该校学子,对于抗建贡献甚大。盖安定同大,间接即增强国家力量。该局既为地方机关,对同大辗转流亡来此,究竟是否应当表示欢迎?”。这份“南溪李庄镇士绅:张访琴、罗南陔、李清泉、罗伯希、杨君惠……”一共32人署名,名为“南溪县李庄士绅为将孝妇祠依法由同济大学租定祈令南溪征收局转饬分柜迁让呈”的信,现存于四川档案馆《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的史料记录下了乡绅们集体为同济大学出头、要求政府当局让出房产的史实。对外也展示了这些乡绅的见识与担当。
在李庄的6年间,同济大学得以生息壮大,新增法学院,德文补习班改为新生院,造船组扩为造船系,增设机械专修科,培养在校生人,毕业生余人。
在全力接纳同济大学的同时,古镇李庄也得到了同济的反哺。当时,李庄拥有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完整的教育系统,李庄及周边的子弟得到了中国当时最好的教育机会。
同济大学工学院用直流电机发电,供应全镇照明和机器打米,李庄也比南溪县城早10年用上了电灯。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唐哲、杜公振和助教邓瑞麟经科学化验,查出当地食盐中有氯化钡,导致中毒,从而根治了当时流行于川南的麻脚瘟(软病),造福一地。由于当时当地盛传“下江人吃人”,学校在李庄的祖师殿组织举办了“人体解剖展览”,通过向当地民众普及科学知识,增进当地老百姓对现代医学的理解。
抗战胜利后,同济大学于年10月回迁上海。同济与李庄的情缘没有因为回迁而中断,每年同济大学都会选派自己的优秀研究生到李庄支教,同时,在高考录取中,同济大学会向李庄中学投放自主招生指标。
“如今的李庄,已经成为抗战文化的象征,成为同济人永远的“第二故乡”。回望这段历史,不仅仅为我们演绎了同济与李庄厚重而质朴的缘分,也为我们留下了“舍生取义”与“同舟共济”两种传统精神的瑰宝。这种精神,将会一直指引着今天的同济人和李庄人,继续走向未来”——《同济与李庄的“故乡”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