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5日讯(通讯员刘姗姗)男子一年来食难下咽,只能靠喝流食勉强度日,到医院一查竟是食管与胃之间的“阀门”失灵。日前,医院消化内科专家采用超微创手术,在食管黏膜下巧挖“隧道”,成功解决了他吞咽困难的难题。
家住汉口的陈先生今年42岁,一年前,他出现进食时吞咽困难的情况,吃干的食物时老是被噎住,必须喝水才能咽下去。刚开始陈先生没太在意,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完全无法吞咽米饭、蔬菜等固体食物,每天靠吃流食勉强度日。虽然四处求医,但反复用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因无法正常进食,在短短几个月,他就暴瘦了20斤,体重还不足斤。家人非常着急,经打听找到医院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医生在为患者进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医生根据其症状,结合胃镜及钡餐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他是患上了贲门失弛缓症。专家团队反复讨论后,最后决定采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术中,消化内科周磊医生在贲门上方10厘米处的食道黏膜表面做一个2厘米的小切口,然后将胃镜伸进黏膜下层,沿着黏膜下层分离黏膜与肌层,相当于在黏膜下开辟了一个“隧道”。由于食道黏膜比较薄,术中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导致穿孔、出血的风险,十分考验医生的操作技巧。在内镜的直视下,周磊医生小心翼翼切开食管的肌层,最后用金属钛夹将小切口封闭。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陈先生吞咽困难的症状成功解除,术后5天可以进半流食,出院前他终于吃上了久违的米饭和土豆,向医生连连表示感谢。
该院消化内科主任张姮介绍,贲门就好比食道和胃之间的一个阀门。正常人贲门处的括约肌能随着吞咽动作打开,让食物进入胃里。但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因为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括约肌就像失去弹性的绳子,牢牢系紧在“阀门”处,使食物不能从食管进入胃里。
专家提醒,贲门失弛缓症多见于青壮年,起病较为缓慢,逐渐加重。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吞咽困难、反流、胸骨后疼痛、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时,医院就诊,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