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断恶化的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危机,各国同意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也已经承诺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
然而,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和捕获(CCS)仍是全球环境的一大挑战,而碳捕集的高成本和地质埋存的高生态环境风险是阻碍CCS大规模应用的瓶颈。近年来,将二氧化碳封存和固定一直是学者们努力的方向和研究重点,并试图为实现更加彻底高效的碳捕获和封存引入新的方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
国际能源署(IEA)曾表示,要实现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CCUS技术需要在—年贡献全球碳减排总量的13%。下图是的主要CCUS技术的示意图,包括CO2捕获、储存、利用(直接使用)和转化为化学品或燃料。
本文概述了近十几年国内外的CCUS技术,尤其是二氧化碳的矿化技术以及利用海水中矿物离子——钙镁离子进行碳酸化固碳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捕捉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主要以CO2的捕获与地质埋存作为CO2减排的手段。
01生物法吸收CO2
工业革命以前,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保持稳定,CO2含量一直处在1.8×10-4~2.89×10-4,此时在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CO2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具有固有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类似于传统的生物废水处理,因为生物过程仅需要食物源(碳)、环境温度和日光来维持。
年R.Ramaraj等利用天然水介质模拟实验室中的天然水体来用于藻类生长,并展示藻类生物固定CO2的潜力,对解决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问题很有研究价值。F.G.AcienFernandez等和S.Judd等研究了藻类光生物反应器(PBRs)在减少二氧化碳和在废水中去除营养物方面的应用,研究显示即使是最简单的PBR配置(高速藻类池,HRAP)去除CO2的效率也比传统的生物营养素(BNR)植物至少高两个数量级,但是PBR技术的经济案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成高价值产品所带来的成本效益,而且藻类生物反应器是碳捕获应用领域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方向。
早在年,H.T.Hsueh等提出除光合作用的限制外,二氧化碳传质也是微藻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其尝试了使用高性能碱性吸收剂及藻类光合作用再生碱性溶液来增强填充塔吸收CO2循环过程中的传质。出于二氧化碳封存和废水修复的双重目的,W.T.Chang等研究了二氧化碳捕获和光生物反应(含有极大螺旋藻的微藻细胞)结合的可行性。通过此方法不仅去除了废水中的部分有机污染物(COD,BOD)和养分(NH4+,PO43-),经处理的废水还可以再用作原料废水的稀释剂。该研究还表明,总无机碳(TIC)浓度与吸附液中吸收的CO2量成正比,并且溶液pH可用作光生物反应器和生物质培养阶段的控制参数。
虽然植物吸收法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但该过程受光合作用影响大,而且在工厂的集中排放处理上,需要更大的场地和更高的成本,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
02物理法吸收CO2
物理吸收法主要是利用水、甲醇、碳酸丙烯酯等溶液作为吸收剂,根据亨利定律,利用CO2在这些溶液中的溶解度随压力改变来吸收或解吸。
物理吸收法大多在低温高压下进行,具有吸收气体量大、吸收剂再生不需要加热、不腐蚀设备等优点。主要有膜分离法、催化燃烧法、变压吸附法(PSA)。其中的变压吸附法是一种新型气体吸附分离技术,因操作简单和低成本的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年S.Cavenati等在、、K及0~5MPa下测量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在沸石13X上的吸附,发现沸石13X具有很高的优先吸附二氧化碳的能力。
年M.Armandi等通过变温FT-IR光谱,考察发现H-ZSM-5沸石[n(Si):n(Al)=11.5:1]在~K的温度范围内对CO2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效果。
年H.Z.Martunus等提出了原位捕获矿化二氧化碳。该方法使用耐高温的吸附剂,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苏打灰,并可以利用压力摆动系统连续运行。该过程原料仅需要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氨,可以再生和再循环,具有高度可持续性。
年C.O.Arean等通过吸附量热法和变温红外光谱,研究了质子沸石H-MCM-22[n(Si):n(Al)=16:1]中二氧化碳的吸附热力学,其CO2吸附焓的绝对值较小,表示其在PSA循环中再生吸附需要很少的能源成本。
物理吸附CO2主要采用变压吸附法,并且需要良好的吸附剂,但由于工业烟气成分复杂多变,吸附二氧化碳的同时也会吸附大量其他无用组分,造成能耗高成本高的问题,目前在工业化应用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03化学法吸收CO2
生物法吸收CO2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合作用和气液间传质,物理吸收法只有在CO2分压较高时才适用,两种方法对于工业应用来说比较难以实现。
化学吸收法具备选择性好、吸收效率高、能耗及投资成本较低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在CO2捕获技术中是最为成熟的,90%的脱碳技术都是采用该法。
典型吸收法
典型的化学溶剂吸收法有:氨吸收法、热钾碱法及有机胺法等。
众多学者将氨吸收法、热钾碱法和有机胺法这3种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包括吸收速率、气液平衡等,发现有机胺法效果最佳。有机胺法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路线和工艺条件愈加成熟。有机醇胺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包含一个氨基用于促进吸收CO2,至少包含1个羟基可起到降低饱和蒸汽压、促进水溶性作用。由于有机胺法对CO2选择性好、分离效率高、经济性好,因此可以用于处理低浓度、CO2大规模分离的情况。
近些年相关学者对使用胺溶液作CO2吸收剂开展了大量研究。S.Park等提出了一种结合CCS和CO2固定过程的新方法。在含Ca2+的CO2饱和溶液中加入3种胺溶液(质量分数为10%或30%):伯胺(MEA)、仲胺(DEA)和叔胺(MDEA)。结果显示,超过84%(质量分数)的CO2转化为碳酸盐沉淀物。相比之下,MDEA的摩尔产率高于其他胺(MEA和DEA),该过程比在工业和自然界中应用其他CO2固定过程更快,效果更好。
D.Kang等利用氧化钙水溶液与质量分数为5%和30%的链烷醇胺吸收剂发生沉淀反应进行碳固定。通过将吸收的CO2转化为固体PCC(沉淀碳酸钙),可以减少溶液再生能量,其占CCS工艺中总能量消耗的50%~80%。除了传统的用钙和镁离子作金属离子源外,S.Park等还研究了碳酸钡的溶液作为金属离子源,与含水CO2反应,并迅速形成沉淀,证明钡离子与钙和镁离子具有类似的CO2固定潜力。
D.Kang等利用工业废水作来源,使用预处理后的盐水溶液来供应钙离子,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形成碳酸钙盐的沉淀实验,并提出如果在该CCU工艺中加入纯化步骤,则可以除去沉淀物中的残留污染物,获得纯净的碳酸钙盐,这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新型吸收法
通过含水胺类吸收CO2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然而,该技术已显示出严重的缺点,例如吸收到气流中的水需要额外的干燥步骤并导致严重的腐蚀。挥发性胺的损失增加了操作成本,用于释放CO2加热时水的蒸发需要更高的能耗。用于CO2分离的胺也会分解,不仅浪费而且能引起环境问题。因此,非常需要一种新的溶剂,既可以促进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CO2又不会损失溶剂。在这方面,离子液体(ILs)作为替代品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的完全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绿色介质,其独特的性质,如可调极性、非挥发性、高稳定性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