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铭史考古队在河北发掘,有一件文物鲜

年,考古队在河北进行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包含金银器、玉石、丝织品等多件文物,而在这众多奇珍异宝中,却有一件物品让专家学者当场就傻眼了。

年5月,河北定县的电力公司正在修建食堂,可是施工队在挖地基2米深的时候,却挖到了一层灰砖,而且摆放十分整齐。

工人觉得有些蹊跷,就立即找来施工队的负责人,负责人见到现场情况,直接让工人停止施工,并上报给当地的文物部门。

因为负责人知道,这里曾经是明清两朝的贡院,说不定灰砖下面会有古墓之类的建筑呢。

文物部门得到消息后,迅速派出一支考古队,马上对现场进行勘察。

经过考古队的勘察和考证,确定此处正是一座寺院的地宫。

专家证实,电力公司所在的地方正是一座古寺院,是始建于北魏时期的静志寺,后来历经朝代更迭,到了明清时期,才被改为贡院。

而这座地宫当初是和寺庙一起建成的,但是在隋唐时,由于寺院泛滥,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土地,静志寺也因此被摧毁了。

直到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也就是公元年,重新修缮了这座地宫。

考古队小心翼翼地将地宫的宫门打开,发现里面竟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金银玉石和佛家圣物。

随着一件件文物的出土,专家们才得知这座地宫,主要是用来安葬自北魏以来,历朝历代的舍利以及各种佛教遗物,因此地宫内的藏品种类繁多、数量惊人。

当考古专家和学者们清点文物时,有一件物品的出现,却让在场的人瞬间都傻眼了。

这件文物,竟然是一串极其逼真的工艺葡萄,用金属将葡萄粒缀连成串。

而葡萄粒的形状不同,圆形和椭圆形皆有;而且,葡萄粒的大小也不同,大颗的葡萄长度为2.15厘米,小颗的葡萄长度只有1.4厘米。

不仅如此,一整串的葡萄里,以深色部分模仿成熟的葡萄居多,也就是说大多数为紫红色,有几颗淡绿色或淡黄色的“未熟”小粒葡萄穿插其中。

另外,葡萄的果皮上,还有一层白色物质,越发像新鲜葡萄上附着的一层白霜。

在场的众人,无不惊叹这串葡萄的晶莹可爱,令人垂涎欲滴。

当时,葡萄并不是中原地区的水果,那么这串葡萄是哪的手工艺者制作的呢?

一时间,引起了专家学者的讨论。

大部分人认为,葡萄是汉武帝时期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

因为有史料记载,汉武帝曾经招募了酿造葡萄酒的匠人入宫,说明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葡萄进入中原地区。

那么,这串葡萄也是西域的工艺品吗?

一部分专家认为是琉璃制品,一部分专家则认为是玻璃制品,要从工艺开始追寻答案。

要知道,玻璃和琉璃的区别,主要在于成分不同,玻璃是用多种无机矿物为主要原料的,而琉璃则是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

琉璃制品起源于商周时期,只是当时的工艺,显得比较粗糙,并不纯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西亚和古埃及的玻璃制造技术较为成熟,陆续进入到我国的中原地区,使得工艺水平的提高,开始流行琉璃珠,也就是俗称的蜻蜓眼,王公贵族以佩戴琉璃珠为时尚。

直到两宋时期,玻璃制品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形式更加的丰富。

而这串“葡萄”,正是宋代时期的玻璃器物,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期玻璃制造业的水平。

那么,这串“玻璃葡萄”又有何用途呢?

考古人员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在两宋时期,佛教徒开始用水果供奉佛祖。

在当时,一般民众是用普通的水果来供奉佛祖,而达官贵族则是用奇珍异果来供奉佛祖,用来表达虔诚的敬奉之心。

因此,“玻璃葡萄”作为高档的供奉,而成为了稀有的珍品,所以出现在静志寺塔的地宫中,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这件文物被命名为“北宋玻璃葡萄”,被珍藏在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它的整体长度为16厘米,呈半透明状态,熟的葡萄褐中泛红,小果则是淡绿色接近白色。

每颗葡萄的内部都是中空的,是以传统的吹制法制成的,后来又经过检验,材质为铅钡玻璃,与本土出产的玻璃成分基本一致,证明它是我国手工艺者生产的。

玻璃葡萄的做工精湛、鲜活逼真,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高超的玻璃技术,不得不佩服古代手工艺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实际上,葡萄表面像白霜的白色物质,是它存放在地宫时,玻璃的物质自然脱落所导致的,并非是当时的手工艺者做出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这件“玻璃葡萄”加上时间的雕琢,而惊现出的绝佳艺术作品。你觉得纯手工制作的葡萄像真的吗?

感谢点赞和评论,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