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分突破学科渗透题化学与物理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www.yunweituan.com/m/

化学与物理

11.某课外活动中,学生利用如图所示的杠杆完成探究实验,杠杆已调至平衡。

第1题图

(1)实验1中,较长时间后,左边铁粉布包下降,是因为铁粉与__________发生了反应。将铁粉换成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序号),杠杆也会出现相似现象。

A.NaCl    B.NaOH    C.CaO

(2)实验2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右边乒乓球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杠杆重新平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

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能”或“不能”)实现喷泉实验

(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

A.Cu与稀盐酸B.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

C.块状CaCO3与稀H2SO4D.NH4HCO3与稀盐酸

(3)在图4锥形瓶中加入酒精,瓶外放一水槽,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

A.浓硫酸B.食盐C.硝酸钾D.硫酸铜

(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是减小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_原理相似。(均填序号)

13.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重物A,烧杯中盛有溶液B。试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忽略A、B体积变化):

(1)若B为饱和氯化钠溶液,A与B不反应,向B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弹簧测力计示数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

(2)若A为铁块,B为硫酸铜溶液,将A放入B中,过一会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

14.小明用热水配制了大半杯硝酸钾饱和溶液,用温度计测得溶液的温度约为60℃.此时他将一块较大的塑料块放入烧杯中,塑料块在液面上漂浮.然后将溶液冷却至室温(约为20℃),并注意观察现象.你猜小明观察到了哪两种现象,并用所学的理化知识予以解释.(1)现象,原因是.

(2)现象,原因是.

15.在一只盛有硫酸铜稀溶液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木块(如图)

往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某种固体物质后,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变大(假设在此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不同类的物质):

(1)某些金属;

(2)某些碱;

(3)某些盐。

16.下列不能正确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A.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

B.一定压强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C.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中,a使用催化剂,b未使用催化剂

17.下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甲:水不能从杯中流出,说明水和纸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乙: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丙:温度计示数减小,说明NH4NO3固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D.丁:敲击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说明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18.(1)如图1所示,小宇同学在进行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时,将电极两端插入稀H2SO4溶液中,闭合开关,小灯泡正常发光,然后逐滴向稀H2SO4中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请推测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图1图2

(2)酸的化学性质﹣﹣酸与盐的反应

利用图2所示装置来验证CO2气体的性质,要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够发生反应,可先加氢氧化钠溶液,再加盐酸,气球的变化是  。

在化学实验中,可通过验证反应后生成物的存在,来验证某化学反应的发生。

19.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11.

(1)水和氧气(或H2O和O2)BC(2)下降CO2+2NaOH==Na2CO3+H2O

(1)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生成铁锈,使杠杆左侧下降;NaOH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CaO与H2O反应都使杠杆左侧下降;(2)由于CO2密度大于空气,左侧乒乓球受到浮力大,使乒乓球上升,而右侧乒乓球下降,杠杆失去平衡;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即CO2+2NaOH==Na2CO3+H2O,使得左侧乒乓球下降,杠杆重新平衡。

12.

(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①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②能

(2)D

(3)A

(4)1、2;3、4;3

Ⅰ、(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

②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部分氨气溶于水形成压强差,在外界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到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2)①铜和盐酸不反应,不能形成喷泉,A不正确;B中没有气体,不能形成压强差,B不正确;稀硫酸和块状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块状碳酸钙表面,使反应不能继续进行,C不正确;D中生成CO2气体,反应的方程式是NH4HCO3+HCl=NH4Cl+H2O+CO2↑。答案选D。

(3)浓硫酸遇水被稀释,释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中的乙醇挥发,压强增大,形成喷泉,而其它物质都不能达到溶于水而放出大量的热的目的,答案选A;

(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1、2是减小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3、4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都是通过增加容器中的压强完成的,所以与图3原理相似;

13.

(1)变小(2)变大

本题以重物所受的力为依托,变相考查了改变外部环境对溶液质量的影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的重力与其所受的浮力之差,即F=G﹣F浮。(1)虽然B为饱和氯化钠溶液,不再溶解氯化钠,但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还能溶解;这样溶液的密度就会增加,根据F浮=ρ液gV,由于溶液的密度变大,所以A所受的浮力变大,由于重力不变,据公式:F=G﹣F浮,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小。(2)A为铁块,B为硫酸铜溶液,二者发生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由化学方程式可得: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即重物A的质量增加,重力G变大;而溶液的质量则减小,根据ρ液=m/V;由于质量变小,体积不变,故ρ液变小;根据F浮=ρ液gV,由于溶液的密度变小,所以A所受的浮力变小,由于重力变大,根据公式:F=G﹣F浮,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

14.

(1)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因为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2)塑料块下沉硝酸钾晶体析出,导致溶液的密度减小,浮力减小

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温度,弄清固体的溶解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解答:解: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降低温度,就会析出晶体,溶液中硝酸钾含量就会减小,溶液密度减小,从而浮力减小.故答案为:由硝酸钾晶体析出;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塑料块下沉;硝酸钾晶体析出,导致溶液的密度减小,浮力减小.

点评:主要考查了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温度,及固体的溶解度和温度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1)某些金属,如:Fe、Mg等,但Zn不可以;

(2)某些碱.如:Ba(OH)2;

(3)某些盐,如:BaCl2等.

(2)某些碱.如:Ba(OH)2某些碱.如:Ba(OH)2;(3)某些盐,如:BaCl2等某些盐,如:BaCl2等;根据浮力公式可知,G物=F浮=ρ液gV排,木块的重量G物一定,也就是F浮一定,则如果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变大,也就是V排变大,那么ρ液一定变小.故可推断,往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某种物质能和硫酸铜稀溶液内反应且生成溶液的密度减小,所以:(1)可以是某些金属和硫酸铜反应,但这种金属相对原子质量比铜小,例如:铁、镁;(2)也可以是某些碱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有沉淀生成,使溶液的密度变小,例如:Ba(OH)2;(3)可以是某些盐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有沉淀生成,使溶液的密度变小,例如:BaCl2.

16.

B

本题将变化过程放入坐标系中进行探究,使得变化过程图象化,体现了变化的数形结合,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分析能力。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会使碱性减弱,pH值减小,无限制接近7但不能等于或小于7,A正确;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错误;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会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大,但当达到饱和时就不再溶解了,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就不变了,C正确;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的速率,但不会改变气体的质量,a使用催化剂,所需时间较短,反应速率较快,D正确。

17.

A

A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试管内的压强变小,液面上升,故B不符合题意;

C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锥形瓶内压强变小,小气球膨胀,故C不符合题意;

D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锥形瓶内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锥形瓶中,故D不符合题意。

18.

(1)小灯泡逐渐变暗至熄灭,再逐渐变亮;H2SO4+Ba(OH)2=BaSO4↓+2H2O(2分)。

(2)先变大再变小直到恢复原状(1分)。

(1)如图1所示,小宇同学在进行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时,将电极两端插入稀H2SO4溶液中,闭合开关,小灯泡正常发光,然后逐滴向稀H2SO4中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过程中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逐渐减少直至减小到0,继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自由移动的离子逐渐增多,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为小灯泡逐渐变暗至熄灭,再逐渐变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SO4+Ba(OH)2=BaSO4↓+2H2O。

(2)先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气压减小,气球膨胀,再加盐酸时,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球缩小,因此气球的变化是先变大再变小直到恢复原状。故填:先变大再变小直到恢复原状。

19.

C

A、高温煅烧,碳酸钙分解,不能除去碳酸钙中的CaO,A错误;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呈酸性,滴加石蕊溶液后,溶液均变红,B错误;

C、向平行且自由下垂的两张纸中间吹气,两张纸会贴在一起,说明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C正确;

D、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使两物体带异种电荷,而题中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均带负电,D错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