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大学物理学院崔田教授课题组在Nature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题为“Synthesisofmolecularmetallicbariumsuperhydride:pseudocubicBaH12”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通过Ba元素掺杂成功合成了新型钡超氢化物BaH12(pseudocubicCmc21),是目前实验上获得氢化学计量比最高的氢化物。利用原位高压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结合理论计算发现新型钡超氢化物BaH12具有扭曲的立方结构,呈现金属性。BaH12能稳定至75GPa,大约是分子金属氢所需压力的五分之一,原位高压电学测量表明在GPa时其超导转变温度为20K。这项研究在理解氢基高温超导体的结构特征方面取得标志性进展,对超导现象的探索乃至实现能够应用的室温超导,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项工作和俄罗斯Skolkovo科学技术研究院ArtemR.Oganov课题组合作完成,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上海光源同步辐射BL15U1线站的大力支持。
据悉,崔田教授指导的团队成员在年期间,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6篇,其中SCI全一区论文9篇,包括Science、Nature子刊各1篇,JournalofAmericanChemistrySociety1篇,PhysicalReviewLetters1篇,其他PhysicalReview系列3篇。
补充链接:
超导体是一种比常规导体更为优越的无损耗导电材料,而室温超导体更将带来巨大的技术革新,获得室温超导材料是人类追寻的终极目标。在极高的压力下,氢由于独特的量子性和电子结构,会转变为金属氢,极有可能成为室温超导体。除了在纯氢体系中实现原子金属氢之外,在氢体系中添加其它元素,形成高氢含量的富氢化物也是一种获得金属氢的途径:利用非氢原子的“化学预压缩”作用,在较低压力下实现金属态和超导电性。因此,寻找到更高含氢量的、性能优异的氢基超导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End-文章来源:宁波大学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达原文。欢迎下方留言区讨论,也欢迎向我们投稿!
添加下方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