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讲科普#
沉淀
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了不溶于反应物所在溶液的物质。
图1溶解
固体进入水中,在周围水分子的作用下,固体表面的分子或离子离开固体表面,进入水溶液的过程。
溶解度
如果只把溶解看成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溶解度可用单位体积溶剂中可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来表示。
以水做溶剂时,习惯上用克水中最多可溶解溶质的克数来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
难溶物
常温下溶解度小于0.01克/克水的物质称为“难溶物”,如硫酸钡、硫化汞等都属于难溶物质。
图2在实际工作中,沉淀可粗略地分为两类。
一类是晶形沉淀如硫酸钡等(颗粒直径约为0.1~1微米);另一类是无定形沉淀(直径一般小于0.02微米)。凝乳状沉淀介于两者之间。
生成的沉淀属于何种类型
1、取决于沉淀物质本身的性质。
2、与沉淀生成时的条件有密切关系。
必须了解沉淀的形成过程和沉淀条件对沉淀颗粒大小的影响,以便控制适宜的条件,获得符合要求的分析结果。
沉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将沉淀剂加入到试液中,当形成沉淀的有关离子浓度的乘积超过其溶度积时,离子通过相互碰撞聚集成微小的晶核。
晶核形成后,溶液中的构晶离子向晶核表面扩散,并沉积在晶核上,晶核便逐渐长大成沉淀微粒。
图3聚集速度
由离子聚集成晶核,再进一步聚集成沉淀微粒的快慢。
如果聚集速度大,定向速度小,但是却来不及进行晶格排列,这时候得到的是无定形沉淀。
反之,如果定向速度大,而聚集速度小,而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晶格排列,此时得到的是晶形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