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国家机密的古老技艺遭遇失窃,乌金纸背

在古代,中国人利用特定金属的延展性创造出一种令人倍感惊讶的金属加工技艺,他可以将金属的加工厚度逼近极限——0.1微米。如果更直观地理解0.1微米,或许可以这么解释:将古人加工后的这种0.1微米的金属片,张叠加在一起——它们整体的厚度与人的一根发丝基本相同。

就像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的,曾经令国外科学家都惊叹不已而将之称作“汉紫”或“中国紫”的颜料——硅酸铜钡(BaCuSi2O6),这种最早出现在年前的春秋时期,由中国古人制备的合成颜料,曾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长达八百余年的时间里,被广泛应用在陶俑彩绘、宫殿装饰、陵墓壁画等方面,但这种制备技艺最终在东汉末年的长期战乱中亡佚。

从此这种人工合成颜料在人类历史中突然消失,而当它再次被人类合成则要到年后。直到年,美国科学家在高温超导实验中,意外得到了作为副产品的这种颜料——硅酸铜钡(BaCuSi2O6),美国人才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实验产物竟然与年前春秋战国时代所使用的紫色颜料完全一样。震惊之余,他们将之称为“汉紫”或者叫“中国紫”。

外国的科学家被深深折服,但有些中国人却充满了深深的怀疑。

虽然已经有在秦陵兵马俑、西汉壁画、东汉陵墓等各种考古发现中,屡屡检测出了这种珍贵的合成颜料,但很多人依旧不相信这会是古代中国人所能具备的惊人创造力。毕竟这种制备技艺已经失传。就像我们文章一开始提到的令人惊讶的金属加工技艺,如果这种技艺失传了,仅凭描述恐怕依然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言,历史上并不存在。

不过幸运的是,一开始提到的这种工艺不仅没有失传还得到了完美的传承,加工出来的金属制品,也是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金箔。或许听到这个答案,又让很多人觉得不以为然,似乎“他上他也行”。

而这就是现实,对于某些人来说:

如果绝妙的古代技艺失传亡佚,他们会认为它从来没有存在过,就像汉紫的工艺一样;

如果精湛的古代技艺传承至今,他们又觉得它也不过如此而已,就像金箔的制造一样;

与其说这是古代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不如说这是某些国人的认知困境,一无所知却又狂妄自大。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就首先了解一下金箔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广泛应用。

在之后的文章里,我们会介绍用于制造金箔的最重要工具——乌金纸,这种被列入国家机密的传统工艺,一度遭遇失窃。

一、关于中国金箔起源的错误认知——中国使用金箔的历史远早于东晋

在今天中文互联网中,关于金箔在中国的历史起源中,例如百度百科以及许许多多的文章中,都一致认为中国的金箔加工起源于东晋著名的药学家和炼丹道士葛洪(公元-4世纪左右)。

甚至在互联网上存在很多关于葛洪发明金箔工艺的生动故事。

例如就有,“八仙过海”的吕洞宾联合葛洪开创了金箔打制工艺的传说,甚至由此而衍生出葛洪被金箔从业者敬拜为祖师爷的故事,而更进一步发展出关于乾隆七下江南的过程中,为了了解关于金箔神奇工艺的秘密,祭拜葛洪祠堂之类的故事,甚至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完整的一整套故事链条。

然而,现实的北京老山汉墓考古结果,却已经足够有说服力地证明:我国金箔使用的历史远早于葛洪生活的年代,在葛洪之前的几百年以前就已经出现。

2年2月,考古部门对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老山驾校北侧的山坡上,一座已经被盗墓者破坏的西汉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在这座墓葬中,考古学家在已经被破坏的墓室中发现了珍贵的西汉漆器,然而令考古学者更为惊喜的是,在这些漆器的表面竟然存在着原本认为起源于东晋时期的金箔装饰,这些加工极为精细的金箔被用于漆器的装饰贴金。

这一次的考古发现,不仅推翻了长久以来对于金箔起源的传说故事,更是将中国使用金箔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

考古发现的西汉金箔不仅远早于东晋,其加工工艺和精细程度甚至也远远超过东晋时期的金箔遗迹。然而这也给历史留下了新的疑问:中国金箔加工的源头到底在哪?

与此同时,虽然这样确凿无疑的考古发现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在今天的很多关于中国金箔的历史起源介绍中,却只有极少数提到了关于老山汉墓的金箔历史新证据。仍然广泛认为金箔的起源在东晋,或许是因为在长久的历史中,关于葛洪发明金箔的历史传说太过广泛和深入人心,反而让很多人忽视了中国金箔的真正历史。

二、金箔的广泛用途及金箔手工艺的应用巅峰——龙袍

对于金箔的使用,人们最为熟悉的一种用途便是用于装饰贴金,尤其是佛像的装饰,此外由于近些年互联网广泛炒作的食用金箔也被很多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