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的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聚焦·百年宽仁]开栏语:
医院的历史,写在院志上是一段浓缩的文字,奉献给祖国的是闪烁光芒的医学明珠,载入史册的是永远铭记的丰碑。
百年宽仁,横跨世纪,穿越硝烟,历经洗礼。年的岁月,沉淀着每一位宽仁人的努力与奋斗,医院发展的风雨兼程。当我们抚摸历史沧桑,追忆杏林春秋,一位位医学泰斗闪耀时空,一段段动人心魄的医学传奇跃然眼前。
上游新闻开设《聚焦·百年宽仁》专栏,与大家一起追忆医学传奇人物,追寻医院“百年宽仁”的历史足迹,传承弘扬“西迁精神”。
他一生都在黑白世界里探索,寻找哪怕一点点蛛丝马迹,只为了能更精准的把握每一个疾病的诊断。他一生都在当“幕后英雄”,虽不直面生死,但他精确的诊断分析为临床救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眼里看到的是黑白,但心中却是一片赤诚。64年前,从上海到山城,当“西迁”的集结号吹响时,他一句“国家要我去我就去”坚定执着,自此,他将自己最珍贵的时光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建设事业,用精湛的技术、创新的魄力、高尚的医德谱写了一段影像医学的峥嵘岁月。
人物名片》》
李鼎寰,我国著名放射学专家、重庆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年8月出生,江苏省常熟市人。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本科,医院(儿科、中山、华山)放射科住院医生,年响应号召支援内地建设,于当年5月由组医院(医院)。医院放射科医生,医院(重医附一院前身)放射科医生,重医附二院放射科主任,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二系及儿科系放射学联合教研室主任。
曾任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放射学会(第三、四届)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放射学会委员、四川医学编辑委员。曾参与教材编写:《重庆医学院自编X线诊断学》、《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X线诊断学》、《中华肛肠病学中的结肠X线检查与诊断》。年获得重庆医科大学“发展贡献奖”及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宽仁特别贡献奖”。
作为重医附二院放射科的奠基人,李鼎寰教授从事影像医学临床及研究工作40余年,是四川和重庆在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技术、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领域的开创人,迄今以上两项技术对指导临床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仍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两位至亲的离去
坚定了他从医的决心
年,李鼎寰出生在江苏常熟,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郎中,他自小就钟爱阅读,时常在报刊、杂志、小说等书籍中看到关于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报道和故事,年幼的李鼎寰耳濡目染,心中隐隐燃起将来成为一名医生的念头。
少年时,不幸袭来,李鼎寰的父亲患上脑梗,母亲遭遇食物中毒,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二者无疑都是棘手的急症,两位至亲最终因病相继离世,痛定思痛,李鼎寰坚定了从医的决心。
学医之路对聪明且勤勉的李鼎寰来说并非难事,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大学期间的“浸润式”教学,为李鼎寰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让原本就思维活跃,喜欢思索、探究事物的他更显锋芒。
大学毕业后,李鼎寰幸运医院工作,并师从我国放射学奠基人之一、著名放射医学家荣独山教授,开始在放射科发挥着光热。悟性极高的他深得荣独山教授敬业和治学精神的精髓,以行胜于言的工作态度刻苦钻研放射学。彼时,一份坚定的信念已经悄悄植根于李鼎寰心中:医者不应止步于甄别病症救死扶伤,还应厚德耕耘桃李芬芳。
“国家要我去我就去”
一家四口远赴巴山渝水
(李鼎寰教授旧照)
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举办首届开学典礼,从此,一所新型医学院在大西南诞生。为了创办这所学校,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多名专家“西迁”重庆,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李鼎寰正在其列。
年初,为支援大西南建设,遵照中央政治局关于沿海工厂学校内迁的指示,上医拟迁重庆,方案一出,李鼎寰很快就接到了组织的动员。
“我们需要你去援建内地,去不去?”被询问的李鼎寰没有丝毫思想准备,一时间有些茫然无措。尽管未曾去过重庆,但他清楚,去了,面对的会是艰苦而未知的明天。
然而,一如从医的信念一般,他很快又坚定了下来,回答道:“国家要我去我就去。”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次年,李鼎寰携怀孕5月的妻子、不满2岁的儿子及岳母一家五口,和首批响应号召的专家一同溯江而上,远赴巴山渝水,拓荒西部。当双脚踏在朝天门码头那一刻,李鼎寰内心好似有一股热血正在翻涌,他在心里暗自做好决定:既然来了,就要拼尽全力建设好重医!
从那以后,无论何时何处,李鼎寰一直坚守着这份执着,秉承着上医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严谨治学的学风,克服了新校设备不足、资料不全、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单调等困难,忘我地投入工作。
毅然接下艰巨任务
第一个难题就是防护简陋
(李鼎寰教授工作照)
年,李鼎寰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到重医附二院放射科“指导工作”,为期1年。
重医附二院的前身“医院”,是一所横跨三个世纪的百年老院,拥有相当高的群众威望和技术水平,然而受时代背景影响,那时正处于青黄不接、人才严重流失的时期,在着力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医院的紧要关头,急需人力物力支援。
9月,李鼎寰来到重医附二院,那时候的放射科还被称作照光室,面临“没有专科医生,设备设施不足,防护装备有限”三大难题,日常门诊工作开展起来也相对艰难。
面对困难,李鼎寰从未想过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将这些“关卡”一一击破。
在李鼎寰眼中,防护装备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难关。问题一,医生工作时仅穿着一件铅围裙,暴露部位风险极大,对此李鼎寰想办法为大家置办了一把铅制防护椅,并给每个人发了一双铅手套;问题二,工作地点墙体仅为木夹板墙,X光射线轻易穿透,且老旧建筑无法承受24厘米厚的实心砖墙+2毫米厚的铅板墙,为了解决这个困境,且在人力、物力资源缺乏以及资金有限的阻碍下,李鼎寰四处奔波,终于在一家印刷厂购买到了公斤铅,再找加工厂碾制成1毫米厚的铅板贴在了原有墙上。
就这样,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中,李鼎寰尽最大努力缓解了防护困境,让医生和技师们在工作时拥有了安全感。
关关难过关关过
科室终得以良好运转
解决了最基本的防护问题,接下来需要着眼于提高医生的技术和诊断能力、更新设施设备问题上。
现实情况在于,科室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英文水平有限,且现有中文教材短缺。对此,李鼎寰在为数不多中译教材中,挑选能够借鉴学习的《小儿X光诊断学》以及他编写的大学教材《X光诊断学》让大家精读,并决定每个礼拜抽出三个晚上的时间,带领大家一同学习,学习内容还包括他为大家翻译最新的国外文献,自制教学幻灯片,DIY教具等等。并且,李鼎寰还鼓励科室医生和技师们多看放射学科相关杂志,以了解掌握国内外放射学科的发展。
(放射科组织读片提高学习)
在李鼎寰的积极领导和培养考核提升制度的引领下,科室人员求知若渴,技术和诊断水平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升。
难题被一一攻克,还有设备问题需要处理。当时,科室只有一台荷兰的毫安X光机及配套X光管、一台荷兰的毫安X光机(无与之匹配的X光管)以及一台旧机器。然而,即便用毫安X光机配上毫安的X光管照片,也只能照肺部和四肢骨骼,无法满足病人就诊需求。
由于当时国产没有如此大规格的机器及配件,受时代原因限制也不能进口,李鼎寰只得自己想办法。后来他“神通广大”地找到了一台东德产的30~50KW旋转阳极的X光管,并邀请X光设备维修技师及金属加工厂工人一同研究讨论,进行“毫安X光机大改造”,他们用尽各种“土办法”“洋办法”,最终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科室也从只能简单地照一张胸片,进步成为可以完成胆道、泌尿道、支气管等各部位造影及妇产科的X线骨盆测量等检查,满足了当时的临床需求。
很多年后,科室技术人员陈永新回忆说:“那时的办公地点是门诊楼最底层,设备简陋,阴暗,潮湿,氯气,漏水……成天险情不断,可我们不会忘记二院的放射科曾经从这里走过……。”
但在李鼎寰看来,那是专属时代的独特烙印,在那样艰苦的时代背景下,能给病人提供需要的诊疗服务,为医生提供必需的防护装备,他已经十分满足。
(旧时放射科人员及家属合影)
至此,李鼎寰光荣地完成了任务,1年之约也刚好到期,到了他要离开之时。可是,重医附二院放射科早已离不开他,更需要在他的带领和发展下持续发光发热,鉴于此,上级决定让李鼎寰继续留在重医附二院工作。
诊断技术求“精准”
全力以赴迎来多项研究及突破
很多人都认为,放射科只是“照片”“看片”的事儿,其实,影像诊断远非如此简单,其背后凝聚着影像诊断技术的高含金量,因为影像报告黑白图像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些黑白图像中,影像医生需要通过一双“慧眼”,在纷繁复杂的病灶中找到蛛丝马迹,精准揪出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为临床治疗、手术建立“航标”。
(李鼎寰教授和科室同仁的工作照)
上世纪70年代末,重医附二院新门诊大楼建造完工,放射科得到在底层的房屋,安置了多台X光机,所有门及操纵室全部有铅层防护,透视室亦为隔离透视,工作人员均能安全工作。上世纪80年代,重医附二院放射科的技术和诊断实力已经在李鼎寰的带领下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其一,他主导开展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经皮穿刺胆管造影术”(PTC),可明确胆管梗阻的部位、原因和诊断,在西南地区属首创。
其二,胃肠道影像学诊断是李鼎寰尤其擅长的领域,当时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其中,他长期从事胃肠道钡剂造影的检查及诊断,有丰富的经验及广博的知识。据了解,在胃肠道钡剂造影的检查中,硫酸钡造影剂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让片子对胃粘膜表面的形态、胃小区能清楚显示,从而达到能诊断早期胃癌的水平,他花费巨大心力自己研究及调制应用钙制剂,这在当时国内属罕见。
令当时科室同仁十分津津乐道的,还有李鼎寰发明设计的一个作为结肠双对比灌肠检查用的塑料袋,它能灌入钡剂和空气,又能随意排气排钡,使病灶检查率提高,能发现6毫米的息肉,减少漏诊、误诊的情况,也能使科室人力负担减轻,操作方便,照片美观清晰。为了广泛推广该成果,让更多的病人受益,李鼎寰甚至放弃了专利。
(年新安装的胃肠摇蓝机开始工作,图为李鼎寰教授和他的关门弟子周伟生)
为了让病人们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治,李鼎寰集中精力搞科研,兢兢业业重教学,短短十余年间,使科室技术、设备以及人才培养都有了不断革新。也正是因为他取得的这些成绩,年,重医附二院耗资整整一年的科研经费,为放射科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日本岛津生产的X光胃肠摇篮机,让工作效率提升,人力负担减轻,尤其令操作人员避免被X射线辐射,让科室的工作条件迎来了质的飞跃。
(李鼎寰教授参加学生的论文答辩)
(放射科同仁合影,左三为李鼎寰教授)
此外,在李鼎寰退休前的年,放射科引进CT,为神经放射学和腹部放射学医疗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黑白世界里练就“火眼金睛”
毫厘之间精准识病灶
(前排左五为李鼎寰教授)
从医维艰,李鼎寰一直执着恪守信念,用勤奋铸造卓越,精益求精成为其整个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不仅于此,李鼎寰对于患者的理解和关爱,同样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执着,通过倾听与抚慰,在病理诊断之余,他全方位接纳患者,尊重患者,减轻其压力,对于忽视诊疗重要性的患者,也依旧不抛弃不放弃,想尽办法做思想工作。
李鼎寰犹记得一位病人,那是医院负责建筑工程的一位工人刘师傅。因为胃部不舒服,他慕名到李鼎寰处就诊作胃部钡餐检查,结果显示有一处病变,高度怀疑是胃癌,遂让其照个胃镜明确诊断。然而很长时间里,刘师傅却没了音信。李鼎寰有些担心,来到刘师傅的工作地寻找他的下落,却没找到,半年后在门诊偶遇到他。刘师傅告诉李鼎寰,上次胃镜检查说没有问题,后未在意就回家了,但是仍然身体状态不好。了解情况后,李鼎寰亲自陪同刘师傅再次做了胃镜检查,病理结果显示,病变处确为胃癌。刘师傅即时动了手术,身体逐步康复。
这样的事例,在李鼎寰的工作经历中,可说比比皆是。这一点一滴,都是他在践行着“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念。
谦逊克己
不愧患者、不愧初心
(上世纪60年代的重庆市放射学界元老,后排左二为李鼎寰教授)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作为放射学科的重量级人物,42年从医生涯间,李鼎寰以“慧眼”识别疑难病灶,以“仁爱”之心为患者着想,以“严谨”精神传道授业享誉杏林。
他的女儿李芝倩说:“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确是忽略了家庭。”
他的学生兼同事刘天玺和余聪说:“李主任和蔼亲和,认真严谨,淡泊名利,无私付出,一直坚守着医学最初信仰。”
他自己却说:“我并没有取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但我对工作尽职尽责,对病人尽心尽力,从未因个人原因影响病人的诊断质量。时代不同了,而今无论技术设备还是人才力量和过去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影像医学有了革命性进展,但仍希望现在的青年医生能够不计名利,不断打磨基础、学习创新,紧跟患者需求,成为一名无愧患者、无愧初心的放射学医生。”
而今,李鼎寰已95岁高龄,但他依然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