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钡资源 >> 紫色小传潮涨潮落的人间

紫色小传潮涨潮落的人间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 http://m.39.net/pf/a_4698007.html

无论你信不信,人们的喜欢和追捧就像太阳雨,来得急,去得也快。

年以来,时尚界爱上了紫色的调调,但是谁知道下个月、下个季度或是下个年头会不会来个大翻转,轮到蓝色、黄色被拉出来“示众”呢?

紫色在古代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无论你从东方的视角还是从西方的历史去核查,这都是不可否认的。白居易笔下的:“朱紫尽公侯”;拜占庭帝国的“borninpurple(生于紫色,意为生于帝王之家)便是明证。

中西共识

紫色象征着高贵的地位和煊赫的权势似乎成了东西方文化里一个共通的地方(大家把黄色拉出来对比一下,就知道这有多么难得)。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巧合,紫色制作过程中的“臭”在东西方也是达成了“共识”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臭”呢?

《韩非子》中记载,齐桓公爱穿紫色的衣服,于是上行下效,齐国刮起了紫色的浪潮,可以说有点钱的人家耗尽家财也要穿紫衣来显摆自己的”时髦“,但问题也出来了,当时的紫色可不便宜,大家都这么奢侈对于强国没有半点好处。齐桓公急了,连忙找来管仲合计,想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办法。齐桓公后来只要遇到穿紫衣的臣子就一脸嫌弃地说:“离我远点,我受不了你身上紫衣服的味道。”结果,“三日,境中莫衣紫也。”

齐桓公的故事可能还太笼统,大家也不能马上反应“紫色之臭”到底是怎样的“臭”,下面我说个更具体的,大家就能深有体会了。

位于黎巴嫩最南端的港口城市提尔曾经因为独一无二的“提尔紫”在与周边城市和国家的往来贸易中获利巨大,但当时提尔城的上流社会却十分坚决地把这项主要工业的工厂放在城市后院边缘的下风带。至于原因大家应该心中有数了吧。

对此有过研究的专家称:“即使布料放上年或是更长的时间,只要它是海蜗牛或是骨螺染出来的,一下子就能判断出来。方法是轻轻地用手指磨擦布料,然后闻一下手指上的味道。”维多利亚·芬利也在她的《颜色的故事》一书中写道:“这是一种四处飘荡的浓郁的大蒜味儿和鱼腥味儿。“

好了,说完了“臭的番外”,我们言归正传。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人们都是善变的。紫色现象和它的内涵虽然已经成为为文化的一部分,但文化内部依然是一个求同存异、不断变迁的体系。

所以,紫色也不是一直都那么高高在上、阳春白雪的,它可以亲民,常被讨厌,也是红尘奋斗者中的一员。

中式交替

先秦时期的博弈中国很早就开始用紫草染制紫色的衣物,上文提到的齐桓公在紫色的流行上发挥了重要意见领袖的作用,虽然他在后面极力制止了紫色风尚的蔓延,但紫色仍然借势上位,在战国更是盛行一时。

与此同时,《论语》里却对紫色大加抨击,连KOL齐桓公都被指名臭骂。《论语·阳货》中写道“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也,恶利口之覆邦也”。

为什么孔子会对紫色这么敏感呢?“恶紫夺朱”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可能和当时的染色技术有关。中国古代的紫色的染色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紫草根部直接染成紫色,另一种是用蓝草先染蓝色,再叠染上红花的红色。而这两种技术都可能造成“紫”与“朱”相混。

中国传统社会认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心理上会更看重朱色而轻视紫色。再参看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作为周礼的拥趸,对妄想窃取周天下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自然是没有好脸色。

因为《论语》的这一典故,人们往往把以邪犯正,以下乱上比作以紫夺朱。紫色这个大家印象里高贵无匹的颜色出场时似乎并不高级。

秦汉的不同声音

年,科学家第一次从汉朝的俑器上发现了硅酸铜钡,这是一种罕见的紫色颜料。在这之后,专家通过一系列分析取证,发现硅酸铜钡在秦兵马俑身上也被大量使用。所以,行至秦朝,紫色不再停留于印染行业,而是开启多元化发展模式。现在人们亲切地将这种据说是秦代道士们制作玻璃假玉时得到的“副产品”称作“中国紫”。

除了新的领域,紫色在老本行里做得也相当出色。《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曾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紫色一跃成为汉朝高官系统中服饰上的标配。

汉代刘向的《列仙传》中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道教的在民间的发展和其对紫色的推崇也加速了紫色的上位之路。

但文化自有其传承性,“恶紫夺朱”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公元前45年,王莽篡汉,《汉书·王莽传赞》中直言“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意思是说王莽的新政就像间色、邪音和多出来的月份一样,是邪恶的、不被期待的。

这一观念到清朝仍未过时,有史书记载,清时之文人曾骂满清王朝为“夺朱非正色,异姓尽称王”。

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中甚至写道:“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瑕疵,以惑人者也。”反正在刘熙看来,紫色就是一个没地位还迷惑人的大“瑕疵”。

唐朝以来的大流行自古以来,紫的社会印象一直是在赤、朱之下的,而到了唐朝,二者的位置一下子颠倒过来。

唐代在制定服制时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要穿紫色的官服,所以白居易曾有诗云:“紫袍新秘监,白首旧书生。”

除此之外,紫色被更多地应用到帝王的出行工具和国家的重大活动中。李白诗“握瑶图而倏升,登紫坛而雄顾”中的“紫坛”指的就是帝王祭祀大典时用的祭坛,因为祭坛是紫色的,又称称为“紫坛”。

清朝时洪升在《长生殿》中写下“紫气东来,瑶池西望,翩翩青鸟舞前降”,从这一段话便可看出,“紫气东来”已经成了人们都能懂得的文学表述。

希望今天的紫色奋斗史给你带来了新的视角,至于紫色的西方之旅,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们下期再会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