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走近非一般医生广州日报

病理医生王爱武

ICU医生王懿春

麻醉医生周少丽

影像医生全显跃

核医学科医生邹德环

扫码走近这群非一般的医生

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在中山一院举行。(资料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摄

他们坐门诊,为你望闻问切查体、开单、定处方;在手术室操作,为你开胸钻孔、切病灶;在住院病床边,他们查房、治疗、写医嘱……平日里这些医生早已为公众所熟知。

今天,广州日报带你认识另一群“非一般的医生”——他们同样身穿白大褂,却因少与患者碰面,成为一个个“幕后英雄!”

比如,“医生的医生”——病理医生;“生命孤岛守护者”——ICU医生;“手术护卫者”——麻醉医生;“火眼金睛识病者”——影像医生,还有“神秘”的核医学医生……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无论熟悉还是陌生,可爱的医生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与患者一起对抗病魔!节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对他们道一声“节日快乐!您辛苦了!”

愿人间无疾病,人人安康。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任珊珊、翁淑贤、伍仞、周洁莹通讯员高龙、白恬、魏星、周晋安、叶张翔、伍晓丹、彭睿宇(署名除外)

病理医生王爱武:

她给10万病例“判案”

一转眼,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王爱武已经从事“病理医生”职业21年了,从上湖南医科大学开始,王爱武就知道,以后当病理医生,同样穿着白大褂却不会跟患者面对面。问及即将来临的第二个医师节,她爽朗一笑:“节日也是工作日,正常上班!”

显微镜下,一个个小小的恶性肿瘤细胞,不足几十微米,却可以侵袭机体,吞噬生命。而病理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医生被称为临床“法官”“医生的医生”。王爱武日日“坐如钟”,与心爱的“搭档”显微镜亲密相伴,默默担当“幕后英雄”。无一患者与她面对面,但据推算,她亲身给约10万例患者的组织、细胞病变做病理确诊、“判案”。

王爱武向记者揭秘,体检、穿刺、各种腔镜、手术等临床获得患者的组织、器官后,一串复杂程序启动:病理医生首先大体观察、判断性状、取材;病理技师制作组织切片、染色;切片送到病理医生的显微镜下,放大~0倍,逐一观察病变结构、形态变化,分析临床资料,再结合应用辅助性病理技术,最后综合给出病理诊断。

这些病理诊断,关系着患者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手术范围要不要扩大?淋巴细胞要不要清扫?……很多时候医生与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一起,等着“宣判”。

ICU医生王懿春:

将垂危病人从鬼门关拉回来

ICU病房里大多是插着气管导管、机械通气躺在床上的病人,虽然他们有人清醒、有人昏迷,但“生命孤岛守护者”、广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懿春却能深刻感受到他们战胜疾病的渴望。

病人强烈的求生欲,激励着他带领科室团队投入战斗,一次次将垂危的病人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今年2月14日,医院一位产妇因羊水栓塞合并产后大出血,在茂名和广州等5地交警接力下护送到广医三院ICU,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深静脉置管、物理降温、液体复苏,各种监护仪器、多种抢救措施立即有条不紊地展开,但在随后的救治过程中产妇却出现心搏骤停、高热不退、脓毒血症、连续2次突发失血性休克……险象环生,救治的过程也一波三折。

就是在王懿春和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全天候精心救治下,3月26日,这位孕产妇奇迹般转危为安。

类似这样的事,在ICU屡见不鲜。病人有时候多到好几个抢救战场同时拉开序幕,医护团队忙得不可开交。王懿春说,ICU的抢救从来不是靠某个人完成的,默契与配合尤为重要。反复细致的交接班、严谨规范的操作、准确全面的病程记录、严格科学的感染控制是ICU医生管理病人的重要内容。

麻醉医生周少丽: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做手术时“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医生是“幕后英雄”,是手术病人的“生命守护者”。

今年是医院手术麻醉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周少丽从事麻醉医学的第26个年头。她笑言,刚上大学时以为麻醉医生只要给病人术前打一针麻醉药,工作“非常轻松”。

等真正开始学习以后才知道,麻醉医生责任重大——受个体差异影响,有些人可能在术前麻醉过程中出现“麻醉意外”,若抢救不及时可以致命。

手术过程中,一旦出现血压、血氧、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不稳,麻醉医生必须在片刻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立即行动,挽救生命。

除了防范麻醉相关并发症,麻醉医生还要帮助病人减痛、无痛、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帮助病人加速康复。“例如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技术,麻醉部位从头颅到下肢,指哪儿打哪儿,可减少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周少丽说,麻醉如果没有做好,手术的疼痛会变成慢性疼痛。

随着外科手术术式的不断创新,麻醉医生面临的技术挑战也越来越大。从某种程度上说,麻醉医生的技术储备、应变能力和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科手术的成败。

影像医生全显跃:

一双“火眼金睛”海量影像里识病灶

年参加工作,当时大家都想着成为外科医生、心血管医生,被分到影像科,如今已是医院影像科主任全显跃教授坦言,“当时有一点点失落。”没想到影像医生一当就是35年,回过头看发现自己很适合。

以前,常规的影像检查以X射线为主,只能做一些基本的诊断;当时还有胃部检查的“钡餐”,老一辈的影像人,一次检查下来,双手食指都是黑的,很久都不能褪去。

现在,数字化的CT、MR等影像设备可以做到很多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情,给临床医生提供一双“慧眼”;影像设备、技术日新月异,射线、辐射一类的伤害也越来越轻微了。

不过,越来越精密的设备,拍摄出来的影像帧数也是海量的,影像医生要在这些精细却烦琐的影像中,分辨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哪些病灶的“影子”藏在其中不能“被放过”,这些都需要经验,更需要一双“火眼金睛”。

影像科医生们十有八九都是戴着眼镜的,大家相视而笑:“这证明着大家都没有‘偷懒’,勤奋爱岗。”

“‘诊断’对于病人来说就是一种‘宣判’,病人是会很在乎的。很多病人拿着片子来到我们的诊室,他们因为未知的疾病而担心、焦虑,愁眉苦脸,又看不懂结果,当我们仔细地为他们准确地解释清楚病情,很多人的眉头就舒展开了,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全显跃说。

核医学科医生邹德环:

以前上班一身“铅”满满一身都是汗

听到核医学科这个名字,很多人觉得“不知道干什么的”,但说到PET/CT、SPECT/CT等检查,相信很多人就会发出“哦”的一声。

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邹德环从医29年,是全国最早的一批核医学专业大学生,“我读的是吉林的白求恩医科大学核医学科,当年那个专业在广东只招了两个人。当时觉得带个‘核’字就是和高科技沾了点儿边,所以能读上这个专业感觉特别幸运。”

如今,核医学科正朝既是检验科室又是临床科室的方向发展,对于患者来说已不再那么“神秘”。尤其是近些年来,PET/CT在恶性肿瘤诊断方面的成功应用越来越普遍,和CT提供断层扫描、需要医生仔细读片相比,PET/CT的结果具有直观的特点,专业设备可以清晰捕捉到放射性药物在身体内的异常代谢影像,患者肿瘤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全身有无转移情况,一目了然。

防辐射是核医学科医生职业安全的重要内容。邹德环说,以前因为条件所限,接触射线的机会很多,上班铅衣、铅围脖、铅眼镜“全副武装”,单是铅衣一件就二三十斤,“满满一身都是汗”。

现在,防护条件好了,检查室的玻璃、墙面都是防辐射的,放射性药物由核药厂配好医院,核医学科医生的主要工作是对检验的图像进行分析诊断,需要穿铅衣等防护衣物的时候已经很少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2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